您好,欢迎访问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协会网站!
   
China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服务邮箱
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协会​
新闻资讯
NEWS
下好创新“先手棋” 集聚人才新动能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500天前 | 767 次浏览 | 分享到: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期《关注》版推出深度报道,聚焦安徽省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人才规模和素质不断壮大、人才结构和环境全面优化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从“粮袋子”到“创新源”,从传统农业供给大省变身高水平科技供给大省,近些年来,安徽始终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壮大队伍、建强平台、产才融合、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用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服务、真抓实干的态度,向改革要活力,以创新增动力,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人才强省建设再次迎来换挡提速。

聚焦人才队伍存量不足、增量不多、结构不优等问题

全方位引进培养人才

>>>持续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和江淮战略帅才“徽萃”项目;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推行工程师人才职称“8免”政策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提高人才队伍“含金量”上下功夫。如何把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面对顶尖人才资源短缺的突出问题,安徽持续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和江淮战略帅才“徽萃”项目,对院士等顶尖人才提供大力支持,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给予“一人一策”精准支持,赋予人财物及技术路线等方面的自主权。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支撑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安徽聚焦新产业发展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国家“特支计划”逐步向金融、教育、宣传文化、基础研究等领域拓展,1100名领军人才在各行各业乘风破浪。按照“项目+人才”模式,先后遴选设立15批518个“115”产业创新团队,集聚2万多名高层次产业人才,5名团队带头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

赢得青年人才,就是赢得未来。针对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科研时间缺等问题,安徽制定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若干措施,推动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16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主要负责人。

在合肥科学岛上,有一支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突击队,团队平均年龄35岁,有的还是在读学生。1989年出生的房震作为队长,带领团队打破了23年前由美国创造的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工程师队伍规模庞大、特色鲜明,是制造业强省的重要“燃料”,安徽始终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实行工程师人才职称“8免”政策,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可不受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评聘职称。芜湖奇瑞汽车公司先后自主评价认定近7000名工程师人才,其中168人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国盾量子总裁赵勇博士凭借其在国际上率先掌握的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组网技术,被直接认定为正高级工程师。

聚焦人才发展平台不多、不够集聚、种类较少等问题

提升人才平台能级

>>>给予人才自主评聘、奖励性生活补贴等专项支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聚人才,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优化省级实验室体系

50多年前,安徽宁愿“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粮”,也要接纳“下放”的中国科大,成为那个时代尚贤重才的共同记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首批运行,国家实验室全国首个挂牌,深空探测实验室全国“唯一”,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218家“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如今,人才在安徽已有了用武之地。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平台作用,安徽坚持把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打造成改革创新的先行之地,人才自主评聘、奖励性生活补贴等创新做法引得高层次人才纷纷点赞:“支持有力度,服务有温度。”通过建立与中央驻皖单位人才工作联系会商机制,中科院合肥创新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研院等90多个高能级平台相继成立,成为吸引集聚人才的“金巢”。

2021年9月,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推动科技成果上平台、专家智库聚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截至2023年6月底,平台已汇聚企业6万家、高校院所150余家、各类专家2.1万人。同年12月,安徽依托科大讯飞组建创新联合体——智能人机交互创新联合体,两年来,聚集超过398万个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64.6万。这样的创新联合体,安徽已有4家,牵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作为校、省、市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度因编制“捉襟见肘”与许多人才“擦肩而过”。安徽创新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12万多个编制进入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盘活了存量编制资源。研究院利用“池内”编制连续引进了一批关键岗位急需紧缺人才,5年多来先后孵化科技型企业14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

伴随着人才的成长,各类平台的能级不断提升。“现在,安徽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近3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6万家,高等院校121所,为各类人才成长成才、发光发热提供舞台。”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科教产才融合不够、模式单一、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强化新兴产业人才供给,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人才工作关联度高、耦合性强,如何找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深度融合、整体联动?

2023年6月21日,安徽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面对比亚迪、奇瑞等七大整车企业以及1100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1.4万人才缺口,发改部门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人才专项小组,制定专项政策;科技部门抓紧筹建新能源汽车集成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教育部门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省内高校新增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118个……

抓项目更要抓人才,安徽强化新兴产业人才供给,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支团队,培育一家企业,转化一批成果,带动一条产业”的生动局面。依托中国科大组建科技商学院,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五懂”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规划建设“科大硅谷”,集聚人才超过1万人;阜阳技师学院先后与奇瑞集团等15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三转四像”办学模式。

在安徽合肥智行光电有限公司技术车间,毕业仅1年多的韦传杰,正与十几名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负责设备编程、产线管控、人员优化等工作。2022年毕业时,韦传杰就从2000多名同期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拿到中级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一起毕业的还有13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199人被评为技术员——这些来自马鞍山学院“产业工程师学院”的毕业生,是安徽省首批同时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的应届高校毕业生。

学校培养出的“工程师”,企业能否“买账”?马鞍山学院常务副校长秦峰表示,他们经常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从企业引进工程师作为“外援”师资,学生成长路径与企业发展需求高度重合,企业“到手即用”,尝到了产教融合的甜头,参与积极性很高。

聚焦人才评价“四唯”、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

构建拴心留人生态

>>>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优化创业营商服务,打造人才福地

从2016年的体制机制改革文件、2018年的“江淮英才计划”,到2021年的人才优先发展意见,再到2023年的“人才兴皖”工程,“安徽人才30条”实现了从1.0版向4.0版的迭代更新,各部门制定配套文件120多个,各地出台政策200多项,形成了上下呼应、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在职称评审、薪酬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聚焦人才评价“破四唯”,安徽先后授予122家高校科研院所、8家医院、19家企业和3家商协会职称评审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增设技术经纪、科学传播、快递工程等专业,55类国家职业资格可直接对应相应级别职称,实现“干什么、评什么”;在合肥市试点开展特殊人才认定,为身怀技能的偏才专才认定层次,实现“干得好、评得上”。

近期,巢湖之畔,外形如裂变量子的安徽创新馆举办科技成果集中发布会,这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目前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330余场,孵化科技型企业30余家。通过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省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17年增长9.2倍,2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安徽还探索形成“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模式,先后引进扶持32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在皖创办企业。大力实施“创业安徽”行动,制定金融支持人才发展“20条”,推出人才投、贷、担、险等产品,设立“人才企业专板”。潘建伟院士参与创立的国盾量子成功登陆科创板,带动全省20多家公司专注量子科技攻关,构建了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完整生态链条。

创业育才,生态养才。在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带头当人才的“后勤部长”,带动各级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专家8000余名。建设运行“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编制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目录,推行“皖事通办”“江淮优才卡”,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2023年11月23日,“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动员部署会举行,再次吹响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皖留皖的“集结号”,今天的安徽正在成为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整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安徽省委组织部提供)

QQ图片20240105092214.png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焊接高级技师沈强(左二)在车间与工友探讨新产品焊接技术。

QQ图片20240105092216.png

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奇瑞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调整技师徐本盛正在检查整车装配质量。

QQ图片20240105092218.png

芜湖市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加强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图为中电科钻石飞机总装厂青年人才正认真吊装航空发动机。

QQ图片20240105092219.png

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建设,吸引行业领军人才近千人,量子产业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


联系我们

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协会


全国人才管理中心

邮箱:cpttma@126.com


项目运营中心

QQ:1130994374(合作加盟)

QQ:3519262393(投诉建议)

网址:www.cpttma.com